7月15日,“世界青年技能日主题活动暨技能中国行2017——走进云南”活动在昆明启动,图为暖场舞蹈演员正在化妆。
2014年马福祥从云南一所民办普通本科转至云南交通技师学院就读时,周围的人都不太能理解他,但马福祥却很坚定,他对自己说,“就是这儿了”。
而今,越来越多的学生像马福祥一样踏进了技工院校。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末全国共有技工院校2545所,在校学生322万,2016年末全国技工院校减至2526所,在校学生增至323万人。这也是自2013年来,我国技工院校在校学生首次不降反升。
在自然生源减少的情况下,技工院校在校生不降反升。技工教育,真的要“逆袭”了吗?
觉醒的“大国工匠”
“你为什么放弃你的本科院校,来念技工学校?”这样的问题,马福祥不知被问过多少遍。其实他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不喜欢之前所念的金融与证券专业,而是喜欢动手实践,尤其喜欢捣弄汽车。”
现在回想起当初高考报考志愿时,马福祥觉得其中不乏外面的评价因素, “上个本科院校会有个本科文凭,听起来比较好听,并且金融与证券专业又比较热门,而技工院校听着就低人一等”。
在决定来云南交通技师学院前,马福祥曾特意来该校参观、了解情况,“当时走到学校的宝马培训中心,就觉得这里挺好,也跟老师们交流过专业的设置和培养方式,觉得很适合我”。2014年,马福祥正式成为该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目前大三的他已被一家宝马4S店“预订”,毕业可以直接上岗工作。
最初,云南交通技师学院并没有马福祥所学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他进行训练的宝马培训中心也是在2013年才正式建成。“因为学校也要转型,要面向市场办学,要与国家、企业的需求相对接,所以就对学校专业的设置进行了调整,原本专业只有一个,后来两个,现在有40多个专业,在校学生有11000多人,毕业生都是供不应求的。”云南交通技师学院院长杨经元认为,当下正是技工院校发展的“黄金时代”。
2016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了《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这是我国首个技工教育五年规划,为技工教育事业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同时,随着《大国工匠》在央视的热播,“工匠精神”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成为社会的热词,社会逐渐形成了“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向往工匠,追求工匠精神。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昆明高级技工学校近3年的招生计划一直是满额,甚至超额完成。在该校副校长杨敬尧看来,技校招生“回暖”除了国家政策的引导、规划,以及院校自身的创新和调整外,与如今的就业状况不无关系,“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很大,技工院校出来的学生就业一般不用担心”。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何良平介绍,自2012年以来,全国技工院校累计向社会输送532万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
技工的昔日荣衰
其实,在1960年出生的范志伟儿时,“技工”二字对他而言本身就是个很“高大上”的标签。
“那时候做技工是很体面的一件事,一说谁的父母是八级钳工,大家都会羡慕得不得了。”于是,在他19岁那年,范志伟“子承母业”,在母亲退休后顶岗工作,光荣地成为了云南白药厂的一名钳工,一干就是38年。
刚进厂时的范志伟每月拿着18元的稳定工资,他对这份工作心满意足,从未想过罩在技工身上的荣光会黯淡得如此突然。1985年,云南白药厂在国企改革的浪潮下进行调整,厂里大批工人转岗、下岗或“下海”。两三年的光景过去,有些下海经商的昔日同事开起了好车住上了好房,而范志伟仍拿着几百块的工资。
“当时心情有点复杂,那时对技工的身份认同就比较低了,大家更认可商人。”范志伟虽然心里有些纠结,但还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了下来,“一是我喜欢捣弄这些机器,可能我也没有经商的才能就不想去‘下海’;二是觉得这个企业也很好,是云南甚至是国家的一张名片,另外在这里工作生活起码也有保障。”范志伟说。
而在上世纪末,杨经元所在的云南交通技师学院也正在经历着“转型阵痛”。
学院始建于1953年,隶属于云南省交通运输厅管理。“在计划经济时代,学校都是统招统分配,意味着不用担心生源和就业,但计划经济体制要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学校也要完全面向市场来办学。” 杨经元自1985年7月从该校毕业后便留校任教,如今已成为云南交通技师学院院长。
回忆这34年,杨经元记得招生最困难的时候应该是在2002年,“当时到处跑学校去宣传招生,人家就问你是什么学校,发什么学历证,我们说发不了学历证,人家就觉得又没学历,出来又是当工人,扭头就走,让我们很是尴尬。”杨经元介绍,那一年,云南交通技师学校只招到约200位学生。那时候,坊间也流行着一种说法——“防火防盗防技校”。
打破“叫好不叫座”的困境
如今,技工学校招生虽有好转,去年还出现了“逆袭”。但在何良平看来,目前技工院校的招生依然不容放松,还存在技工院校招生“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招生仍是个难题。“老百姓对技工教育的观念虽然有所改变,但仍倾向于学历教育。”
“这一问题背后其实是利益在驱动。文凭能够证明你是从这个学校毕业了,但并不完全代表一个人的能力,但我们很多政策赋予了这文凭过多内容,比如说求职门槛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这本质上是我们的人才评价体系还需继续完善。如果评价一个人不再唯学历论,人们的观念就会慢慢改变。”何良平说,“可喜的是,我们现在已意识到这一问题,也正在转变。”
据云南技师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付学芝介绍,目前云南省已出台系列政策,首先是技师学院的毕业生等同于拥有大专学历,可以参加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招考;其二,技工院校的毕业生可以和大专和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同样享受创业补贴;第三,将技工院校的招生纳入到教育系统中职招生平台上,统一宣传、招生和录取;同时,搭建了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成长互通的“立交桥”。
“通常把技工院校的学生称为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或者本科院校学生称为专业技术人才,那么现在把两者之间的成长道路打通,意味着以后技工院校的毕业生也可参与评审专业技术职称,高等院校毕业生也可考取高级工证书等。总的来说,就是从这4个方面逐步把技能人才的成长机制中的一些瓶颈打通,逐步让社会和家长认同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 付学芝说。
何良平补充道,技能人才在企业中的工资、上升通道等待遇也很重要,“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位八级工的待遇很高,大家都觉得挺厉害。现在不少毕业生都不想做工人,这其实和他们的待遇有关。技能成就梦想,让技能真正能帮他们圆梦,人们的观点就会自然而然地转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