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四川省公安厅公布的一起案例引发关注。据了解,2022年2月,犯罪嫌疑人胡某某成立四川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伙同17人专门针对在校大学生、应届毕业生和有培训需求的应聘人员,在求职平台上发布虚假高薪招聘信息,通过一系列套路陷阱,诈骗400余名求职大学生,涉案金额达131万元。
“金三银四”求职黄金期即将到来,警方提醒——大学生在就业求职中要特别注意提高防范意识,时刻保持警惕。
培训课程学了约3/5临考却发现不符合考证资格
据红星新闻报道,2022年2月份,小李(化名)临近大学毕业,为了增加自身简历的含金量,小李决定报考一个消防设施操作员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在网上浏览了大量网站信息之后,四川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主动联系上了他。“对方给我发了营业执照以及相关的考证过程,我也没有过多怀疑。”小李说,“到了8月份的时候,我问公司能不能提前一点考试,对方给我发了一个考试网址,我登进去才发现自己身份审核不通过,不符合考证资格。”
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的小李再次尝试联系公司,才发现自己已经被拉黑了。“我当时培训的课程上了五分之三左右,但在培训之前对方根本没告诉我自己不符合考证资格。”办案民警徐源认为,上述涉公司涉嫌构成诈骗罪,小李只是其中的一名受害者。据了解,该案中被骗大学生有400余名,涉案金额达131万元。徐源表示:“小李想要报考的消防设施操作员职业技能鉴定证书需要在相关单位入职后才能报考,公司隐瞒了这一事实,诱导小李参加培训,以收取培训费。”
虚构高薪工作岗位骗取400余人培训费131万元
在受骗的400余名大学生中,像小李这样仅仅以考证为目的去参加培训而后被骗的只是一部分,还有一些是想要持证上岗参加工作的。徐源介绍道,“案中,胡某某伙同17人,从各种渠道购买了一些假的营业执照,然后借此发布高薪招聘信息。”当求职者应聘好相应的岗位之后,对方才告知该岗位需要求职者具备某种资格证,并诱导求职者参加公司的培训。而实际上,这些高薪岗位根本不存在,当求职者缴纳培训费之后,或被告知岗位已招满,或被告知项目暂停,此时的求职者不仅没能得到想要的工作,还损失了一笔培训费。四川省公安厅经济侦查总队侦查三处陈增莉介绍,“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逐渐增大,风险点逐步增多。”
一些不法分子不断翻新作案手法,以“高收入、高回报、免费培训”为诱铒,有的骗取“服装费”“体检费”“中介费”;有的诱骗大学生“高息网贷”支付上述费用;有的以创业项目为名,引诱、强迫大学生参与传销、刷单、洗钱等非法活动,设下各种创业就业陷阱。
大学生求职容易踩哪些“坑”?
警惕"黑中介"
“黑中介”是指某些非法机构以介绍工作为名向求职者变相收取各种名目费用。求职者要核实中介机构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是否包括职业介绍业务、是否具备《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警惕“假兼职”
“假兼职”是指某些诈骗人员打着高薪兼职、点击鼠标就赚钱刷单返现等幌子进行金融诈骗。求职者不要轻信既轻松又赚钱的“好差事”,应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就业观,同时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要轻易泄露银行卡网银和支付宝密码等信息,不要随意打开陌生网址链接。
警惕“乱收费”
“乱收费”是指用人单位或者中介机构以工作为名收取报名费、服装费、体检费、培训费、押金、岗位稳定金、资料审核费等费用。求职者谨记应聘工作本身并不需要任何费用,对于将先交报名费、培训费等作为条件的招聘面试都要谨慎对待,入职体检通常都是要求求职者自行到二甲以上医院进行,正规单位不会代收体检费用。
警惕“扣证件”
“扣证件”是指用人单位或中介机构借保管或经办社会保险、申办工资卡等业务名义扣押求职者身份证、毕业证学位证等个人证件原件。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没有权利扣留他人证件原件,求职者不要将证件原件交付他人如有需要,仅向有关人员出示即可,需要提供证件复印或者影印件的要在合适位置注明具体用途。
警惕“培训贷”
“培训贷”是指某些培训机构将高薪就业作为诱饵,向求职人员承诺培训后包就业,但须向指定借贷机构贷款支付培训费用。求职者要增强辨别和防范意识,参加培训前,一要看培训机构是否具备培训资质,二要看经营范围是否包含培训内容,三要看承诺薪资是否与社会同等岗位条件薪资水平大体一致,同时要注意保留足够的材料一旦发现被骗请立即向有关部门报案。
警惕非法传销
非法传销是指组织者或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其缴纳费用或者以购买商品等方式,取得加入或发展他人的资格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求职者要了解国家有关禁止传销的法规规定,掌握识别传销的基本知识,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树立勤劳致富、拒绝传销的防范意识。
求职时可到当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或诚信规范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找到意向工作信息后要和有一定社会阅历的亲友沟通情况,冷静听取他们的意见或相关领域工作经验。接到招聘邀约后及时上网核实相关信息,特别是要到市场监管部门的官方网站查询该用人单位注册或者备案情况,若查不到相关信息就说明该单位可能不存在。
投诉渠道
拨打12333热线电话进行政策咨询或投诉直接向用工所在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进行举报投诉如被拖欠工资可在微信小程序中搜索“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通过该平台反映欠薪问题如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请立即向公安部门报警
来源:青春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