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Industry information

中国创业孵化事业发展三十周年记

发布时间:2017-05-09阅读量:1036

  1987年,中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武汉东湖成立; 2017年,中国创业孵化事业迎来而立之年。这一路风雨兼程、甘苦与共,30年间,中国孵化器人与创业者比肩同行,走出了一条创新驱动的中国创业孵化之道。

  从最初孵化的六个项目开始,迄今孵化出凯迪电力、启明星辰、科大讯飞、以岭药业、天合光能等240家海内外上市企业,中国创业孵化走出了一条锐意创新、敢为人先的奋进之路。

  从东湖边的6间旧厂房出发,直至铺满这个国家的中心城市乃至乡镇,7000家各类创业孵化机构,正在孵化出一个时代渴望自主创新和经济腾飞的梦想。

  “日益完备的孵化服务体系和不断壮大的发展规模,使孵化器成为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平台和新兴产业萌发的源生之所……众创空间、孵化器、企业加速器和高新区,共同打造了覆盖全创业生命周期的良好创新创业生态……”

  为新近出版的《中国创业孵化30年》一书作序时,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目前,我国各类创业孵化机构总数位列世界第一,在聚集人才、技术、资金、载体要素,促进研发、投资、孵化、产业培育相结合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成为培育新业态、释放新动能的重要动力源。

  打破束缚 孵化梦想

  丁字桥108号,6间厂房,659平方米……1987年6月,中国首家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孵化器事业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从而进化为一个跨越时代的梦想。

  “当时中国尚处于改革开放初期,面对大批科技成果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还步履艰难的困境,中国想要突破原有体制束缚进行创新,让科研人员走出高校院所,将科研成果放到市场中服务大众。”中国创业孵化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主任龚伟清醒认识到,在那个创业被视为另类的年代中,迈出创业的步伐仅有勇气远远不够,还需要来自政府的“保护伞”。

  比如,当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创办公司必须要找个挂靠单位;民办企业被视为个体户,享受不到国家给予国营单位的各种待遇;“下海”创业的科技人员的人事档案、组织关系等没有部门管理……

  “让科技创业者不再是个体户,而是有合法身份的科技型企业。”怀揣这样的朴素心愿,龚伟和同伴们为打造创业土壤而执着。当我国首个孵化器成立时,仅有6家企业入驻。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火炬计划”正式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被列为“火炬计划”的重要内容,开始在中国大地生根落地。

  “1987年—1999年,中国孵化器在摸索中稳步前行,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先锋,初步营造了局部优化环境。”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张志宏说,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先行者们,以极大的勇气迈出了第一步。自此,中国唤醒了沉睡的企业家精神,激发了科技工作者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勇气,为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兴科技企业生长提供了沃土。

  多元探索 从量变到质变

  如果说从0到1,是改革者的锐意破冰,那么,从1到100,则是坚守者的传承与创新。

  当新世纪的钟声在第二个千年敲响,中国孵化器发展步入新纪元。2000年初,东湖孵化器从事业单位改制为股份制公司,提出产权式孵化器概念,通过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来实现孵化器建设的商业化运作。

  “这意味着,我们不再完全依靠政府投入,而是以和社会机构、投资者共享孵化器物业产权的形式共同对孵化器投资建设。”龚伟笑说,“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有点众筹的意思”,满足了中小科技企业的创业服务需求,也使投资者共享创新企业与孵化器成长带来的收益。

  同样在2000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独资成立“北京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这是全国首家以“孵化器”作为企业名称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国创业孵化机构不仅实现了名称上的国际接轨,也逐步建立了健全的、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大学办孵化器更注重将学校的优势成果转化,希望能为企业融资服务。”北航科技园总经理李军依然记得,2008年,5名在校研究生创办的互联网企业,北航投了救急的二十万元,并手把手帮学生们搭建团队、做好内控管理,一年后,创业者们找到了发展方向。如今,这家名为智明星通的科技公司因出品的手机游戏广为人知,目前已在全球建有5家分公司,年营业额达2亿元。

  从2000年—2013年,伴随着“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孵化器”等关键词出现在国务院文件中,我国孵化器的数量从164家增至1468家。

  民营孵化器异军突起,国企孵化器大量涌现,大学科技园发挥独特作用,留学人员创业园进入成熟发展阶段……孵化器发展呈现多元化、专业化、网络化、国际化和市场化的特征,对科技企业和创业者提供包括从创意、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以至企业咨询上市全过程所需的服务,孵化质量和孵化绩效显著提高。

  双创时代 激活新动能

  2014年,在上海张江孵化器打拼4380天后,作为创始人之一的黄海燕决定重新创业,在北京成立太库科技创业发展有限公司。因为,她看到了改善创新土壤新的时代使命。

  “创立之初,我们遇到了3个问题:资源支持、全球整合、区域落地。对我和团队而言,太库每天都在见山开路,如今回身望去,我们走出了一条集合全球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新路。”太库全球CEO黄海燕坦言,“中国孵化器成立30年中,孵化器人坚持不懈地在做一件事:孵化中国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规则,构建孵化中国创新的底层土壤和核心可持续生态。”

  近年来,创新创业的浪潮蓬勃兴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渐成时代主题,愈加炽烈的创新热情,愈加浓厚的创业氛围,不断完善的创新机制,无数有理想有能力的创新创业者依靠自己的双手实现社会价值和人生梦想。

  伴随“双创”时代到来,中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创业需求空前高涨,以众创空间为代表的各类新型孵化器竞相涌现,迭代更新了孵化功能,与既有的孵化器一起形成了棋布全国省市区县,服务覆盖全创业生命周期,独具中国特色的科技创业孵化体系。

  截至2016年底,全国纳入科技部火炬统计范围的众创空间有4298家,孵化器3255家,科技企业加速器400余家,国家高新区156家,共同构成接递有序的创业孵化生态。

  “我国科技创业孵化载体,在数量上和规模上已位居世界第一。30年来,孵化器在主动融入创新全球化进程中走在前列,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催生新动能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得到包括创业者在内的社会各界普遍认同。”张志宏认为,中国创业孵化行业一路见证经济转型、社会发展和科技腾飞的历史轨迹,成为促进中国科技和经济结合的关键节点、重要推动力量,和推进创新创业经济发展的有效实践。

  科技创业大潮汹涌而起,中国孵化器未来路向何方?显然,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一如当初从0到1的破冰,从100到无限延展的未来,依然要靠深化体制改革激发新动能,提升孵化的可持续发展。

  孵化别人的同时也在孵化自己。所谓成己达人,在中国孵化器发展进程中得以诠释,与创业者一路同行、共同成长,创新驱动的中国形成了独有的创业文化和创业生态。


楼友会| 湖州市人才市场| 湖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

联系电话:0572-253 0818

地址:湖州市吴兴区区府路1188号总部自由港H幢4楼  CopyRight©2016

浙公网安备 33050202000185号 浙ICP备17012711号-1